司馬庫斯的理性與感性
撰文 / 姚宗亨 (2012司馬庫斯台灣壯遊輔導員)
由青輔會策劃、耕莘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壯遊台灣 — 司馬庫斯人文生態體驗營,歷經7月10日至12日三天兩夜的時間,在32名來自全台各地青年朋友的熱情參與下圓滿落幕了。除了第二天在司立富瀑布遇到的午後大雨外,第三天在Koraw生態公園看到滑行於樹林間的大赤鼯鼠,都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據出隊多年的輔導員丁羽萱表示,這是他帶隊這麼多次遇過最大的雨、也是唯一看到飛鼠的一次。
隨著那條1995年才開通的聯外道路顛簸上山,一路搖搖晃晃的到了部落,甫下車踏在堅實的土地上,腦海兀自還存留著躍動擺盪的錯覺。司馬庫斯,映入我眼簾的,如《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是烏托邦?還又是另一場美麗的幻覺?
對於我這個住在城市的平地人來說,司馬庫斯部落有太多的事物令我感到驚奇,也逼促著我對既有的價值觀進行反思。以宗教信仰來說,司馬庫斯部落居民自1950年代就開始信基督教,但是到了半個世紀的今日,他們卻依然不忘老祖宗的傳統和所謂Gaga的精神。表面上來說,對於祖靈或是傳統民俗的信仰,是有違基督教狹義上信奉唯一的一位上帝的教義,然而換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他們的信心其實遠比我們一些在其他教會的人要強大許多。聖經舊約的創世紀,最開始講述的就是神創造天地以及人類的故事;神創造萬物,無庸置疑的包括了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也涵蓋了我們祖先所傳承下來的各種傳統與智慧。儘管我並不明白Gaga精神的精髓到底是什麼,但是從泰雅族人對神的信心以及對部落傳統的推崇,我可以清楚的體會到司馬庫斯教會的規模雖小,但圍牆卻已延伸到幾千里外、山的另一方。
另一個值得思索的,是司馬庫斯部落所採用的「合作共生」模式。女性一個月一萬四、男性一萬一的薪水究竟算多還是少?根據主計處最近一次的統計,國人每個月平均的基本開銷是一萬三千元,一萬一千元的薪水不僅吃緊,還根本不夠用。但是同樣的,若從司馬庫斯部落營運的方式來看,教育費和醫療費都由部落負擔,結婚生子和蓋房子另外又有補助,不用像一般平地的居民需要付房貸、存老本,一個月一萬一千元的薪水,到底該如何衡量?
前一段所提的那些數字,其實都是我曾不經意陷入過的陷阱,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多或少,也不是夠或不夠,而是「認同」:端看我們自己的心態如何去思考和面對。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我們很習慣用成本的概念去評估事物的價值,嘗試用最少的資本去創造最大的財富,進而從資方對勞方的剝削,演變成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交相賊情況;或許是出於一個自我保護的立場,鮮少會去思考營造雙贏的可能性。雙贏的概念若回歸到泰雅文化的脈絡中,其實就是「分享」的精神。一盒水蜜桃應該賣多少錢,底價必然反映成本,然而其剩餘價值,卻是取決於消費者對商品的認同程度;就像是以時尚之名、擁昂貴價碼的名牌貨,歷久不衰的市場即為消費者對其品牌的支持擁護的証明。然而只要多一點社會性的思維,便不難發現,在司馬庫斯合作共生的運作下,我們不須要將金錢投入資本家誇示的名牌口袋中,即可品嘗到新鮮甜美的水蜜桃,更可以確信的是,那份剩餘價值不僅是對他們辛苦栽種培植的認同,也有機會成為孩子就學或看病的基金,而不致落入今日國家機器嗜養肥貓的無底洞裡。
原住民部落的發展在近年來一直都是飽受爭議的課題,當部落的人高聲疾呼需要建設和資源之時,許多外界的人卻一廂情願的希望部落能回歸至沒有外來文明污染的時代,以滿足他們不切實際的東方主義式想像。然而,就像李家同日前所呼籲的:「不要再強迫原住民只穿傳統服裝或跳那套制式的舞蹈。」傳統服飾和牛仔褲的混搭,或是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歌謠所唱頌的讚美詩,那才是在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衝擊下,原住民所選擇的部落的真實樣貌。就像行程的最後一日,我們拋給青年人的問題:「今天起,你看見不同的台灣了嗎?」我想,來到司馬庫斯,我不只看見了,還比想像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