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
第二次工作坊報導
文/譚家駿

在耶穌會的支持下,耕莘文教基金會與我為人人協會合作,於去年成立「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工作小組,並委託張帆人、戴台馨夫婦為此計畫之召集人。此計畫為期三年,如今已匆匆過了一年。在過去一年,工作小組已開過六次工作會議,並舉辦過一次工作坊。
有別於前幾日的濕冷,第二次工作坊(2008.03.15)這天迎接我們的是個舒爽的好天氣,真是受到天主的保佑。
整個活動在張帆人、戴台馨夫婦帶領祈禱下展開序幕。在會前禱的禱詞中,比喻所有參與人員有如一群跑馬拉松的選手,無論在旅途中的什麼位置,都彼此互相支持,堅持到底。
「領先者,感謝耶穌會士的大力支持;
落後者,欣賞耶穌會士的謙遜及有所堅持;
中間者,珍惜與耶穌會士一起摸索到的平衡點。」
大家也感謝耶穌基督在過程中的陪伴,並深刻感受到從每一位會士身上,學習到對耶穌的孝愛、對貞潔、貧窮與服從的堅持,以及「愈顯主榮」的本質;並祈求天主賜給每一位參與者力量與智慧,藉著口述歷史的工作使更多人認識耶穌基督。
首先,由輔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方中老師,同時也是前輔大天主教史料中心主任,以精闢扼要的實例說明口述訪談之適當作法,澄清了許多參與者的疑惑,也為大家建立了正確的觀念。譬如:
Ø 口述訪談的資料已經被證實具有驚人、豐富的價值,許多內容都是正式文獻所沒有記載的。
Ø 口述訪談雖然很有價值,但是不等於歷史,因為被訪談者的主觀陳述可能不夠真實、可能是片斷的、可能不是故意的扭曲或偏見。
Ø 受訪者如同一般人的記憶一樣,在回顧事件時往往會有選擇性;有時訪問同一事件的目擊者,對事件描述的內容差異極大,連發生的時間及參與者都會有很大的出入。
Ø 人都有隱惡揚善的本性,因此受訪者會不自覺地淡化負面事件。
Ø 對於記憶不夠清楚的部份,人往往會無意識地編造故事來彌補。
Ø 口述訪談的重要原則是:即使認為受訪者的談話內容不夠客觀,甚至有證據駁斥其內容的不夠真實,仍要尊重受訪者所有的訪談內容,包括其選擇性描述。不對訪談者的內容扮演判官,而只做引導者。要避免太多的歌功頌德,有人性的歷史才有人性的光輝,也才動人。受訪者說出來的往往比寫出來的豐富。訪談的內容只能與受訪者澄清,不能自行更改。
Ø 口述歷史的訪談者需要先做好功課,先了解訪談對象後,再將訪談的問題規劃好,才能有較深入的訪談內容。
Ø 必要時,可再加上輔助的訪談及相關的文獻,以加強口述訪談的內容。
Ø 如何處理受訪者有談到但是要求不要記錄,或是受訪者不願說出的部份,一直是口述歷史中令人困惑及難以處理的部份。不過既然口述歷史不是傳記,就要以尊重當事人為優先。
本計畫顧問、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同時也是前師範大學文學院長的王仲孚教授,從更寬廣的歷史研究角度來看口述歷史與傳記歷史,讓與會者在其談笑風生的說明中,更深的體會口述歷史及傳記的功用及價值。其重要說明摘錄整理如下:
Ø 口述訪談的過程須嚴謹,應將訪談內容打好字,送交受訪者審閱、修正後,經受訪者簽字,才能正式成為訪談的內容。
Ø 傳記與口述歷史有很大差異,不能以傳記的觀點來看口述歷史。傳記會有執筆者的立場與認定,而口述歷史則必須忠於受訪者。
Ø 自認為立場中性的寫史者,寫出的歷史仍有其主觀性。
Ø 所有的歷史都是思想史。
Ø 史上有許多史官,因秉筆直書而引來殺身之禍。所謂在晉董狐筆,在齊太史簡。
因此孔子對於春秋之筆,主張以曲鋒之筆委婉記之。引伸到口述歷史的工作上,對於有些受訪者願說不願記錄的事情,或許以委婉的說法來陳述,受訪者可能會接受。
Ø 口述歷史十分珍貴,但是範圍很廣,如何規劃整理出值得記載的事蹟是重要的。
接下來是由神修小會台北分會前會長、暢談文化總編輯,同時亦在華梵大學講授出版學的蕭淑美老師分享「訪談會士之經驗分享」。蕭老師從專業編輯的角度提醒大家:
Ø 編輯之前,心中先要有讀者,目標讀者究竟是哪些人?同時編輯需掌握讀者的情緒!例如:如果針對的是神父熟識的朋友,那麼在記錄神父帶領的活動中,將觸動許多參與者的回憶。如果是記錄神父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將會對許多人有所啟發。如果是記錄神父奉獻一生的承諾,或許會成為許多人的典範。
Ø 編輯時要讓讀者的閱讀成為愉快的經驗,因此要考慮到閱讀順序的一致、照片色彩的協調、各篇開頭引文的設計、年表須搭配其他分表、插圖及封面須與主題的呼應等。
在問與答的分享中,時光飛逝;用餐時間,討論的熱情仍充盈在耕莘409教室的每一個角落…。
----------------------------------------------------------------------------------------
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
第二次工作坊會前禱
讀經:若十四:5-7;12-14 ◎戴台馨‧張帆人
仁慈的天父:
時間過得好快,我們的口述歷史三年計畫,一轉眼,就過了一年。
在這一年當中,我們有如馬拉松賽跑的選手,跑到今天,還在旅途當中;有的在領先群,有的在落後群,有的在中間。
在領先群的夥伴,與耶穌會士互動得很理想。大家群策群勵,福傳記事的點點滴滴,猶如時光倒流,歷歷在目。
在落後群的夥伴,耐心地克服困難,顯現馬拉松選手的本色,決不輕言放棄。在中間的夥伴,循序漸進、有為有守地挺進中。
親愛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感謝禰一直陪伴著我們,護佑著我們。我們深知:
領先,是因為耶穌會士大力支持,
落後,是因為耶穌會士有所堅持,
而中間,是因為耶穌會士和我們一起摸索到平衡點了!
那麼大家究竟支持什麼?堅持什麼?平衡點所隱含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在靜山的一個角落,有這樣一段文字-
「曾有一群安靜不為人知的人,
也有一群著名的學者、傳道家及教師,
為了福音、教會與窮人,放棄了自己的生活,
簡樸忠實地活在世人無法了解的神貧、貞潔與服從的世界中。」
仁慈的天父,求禰派遣聖神幫助我們了解,耶穌會士福傳工作的本質是愈顯主榮。他們本身寧願不為人知而安靜地工作。
我們是想透過口述歷史的計畫,向他們學習。決不是歌功頌德,當然也不只是為了留存史料與檔案。而是我們相信:就像聖經記載厄瑪烏趕路的兩個人,談論著耶穌基督的事情,耶穌就來到他們當中。所以我們藉著與耶穌會士一起工作,也必能與禰,也就是我的天主相遇。耶穌基督曾明言: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我們的合作,就是要喚醒我們內在的、永恆的生命。懇請禰與我們同在吧!我們這樣祈求,是奉主耶穌基督之名。阿們!